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速食小笼蒸饺的做法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速食小笼蒸饺的做法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小笼包子面团的用水量一般依据面粉的吃水程度可用到5.5成到6成。而大包子用水量一般在5成到5.5成间。醒发的标准不一样。小笼包子和好面团后醒而不是发,所谓醒就是把面筋充分舒展开,水面进一步融合,一般揉成光滑细腻的面团和在室温情况下静醒20分钟以内,就可以包小笼包子了,全部包完后再次静醒15分钟左右,小笼包肉眼看上光亮松软有点粘手时,就可开水上笼蒸制。而大包子和成面团揉成光滑细腻的面团后要进行发酵,发酵到近2倍大时,放案板上排气,也可兑点碱,才可以包大包子,之后要进行二次发酵,发酵到稍***大松软粘手时,方可蒸制。
小笼包子与大包子用馅料有区别
小笼包子用的肉馅需打成泥,再至少打入肉量一半以上的骨汤或水,并加入适量的混合香油或香油进行滋润,其结果是馅必须有汤汁。而大包子蒸熟后既可以有汤汁也可无汤汁看上滋润就可以,肉馅可以是泥状也可以是颗料状还可以是炒熟的颗粒状,打入汤汁或水一般都小于肉量的一半以下,其蒸熟后就可以是有汤汁或没汤汁。
做法如下:
制作肉馅:剁碎猪肉、生姜、小葱等食材,将其搅拌均匀,并加入各种调味料,最后加入切成细丁的猪皮冻,搅拌过程中保持同一方向,让肉糜中的纤维纠结在一起,增加小笼包馅料的弹性。将搅拌好的馅料蒙上保鲜膜,放在冰箱里冷藏4个小时或者过夜。
准备面团:面粉中加入盐,用热水和成偏软的面团,密封保存,防止表面变干。第二天早上,稍微整理一下面团,分成小剂子,擀成饺子皮。
包小笼包:将菜肉拌匀,按照个人喜好包成包子或者饺子。
蒸小笼包:将包好的小笼包放入锅中,大火蒸10分钟,最后关火后焖两分钟出锅。
首先,准备好新鲜的海鲜(虾仁、蟹肉、鱼肉),并切成小块备用。其次,准备好面粉和水,揉成面团。然后,将面团擀成薄片,包入海鲜馅料,收口捏紧。接着,准备蒸锅,将小笼包放入蒸锅上屉,大火蒸10-15分钟即可。最后,热锅加油,将蒸好的小笼包放入锅中,小火煎至底部金黄酥脆即可。最后,可以蘸上特制的酱汁,美味的不发面生煎三鲜小笼包就完成了。
小笼包有烫面和发面两种,发面的小笼包主要是面皮一定要暄软,虽然软和但是又有韧性,肉馅也要鲜美多汁,自己在家其实也是能做好鲜肉小笼包的,只要多做几次找到一些小窍门就可做出美味的早点-鲜肉小笼包。
1. 面粉加入4克酵母,10克白糖,160毫升水揉均匀后发酵备用。肉馅准备好,小葱洗净。
2. 肉馅中加入姜粉,十三香,胡椒粉,糖,料酒,酱油,鸡精,盐。搅拌均匀。
3. 在分三次浇入80毫升高汤搅打上劲。然后加入切碎的葱花,香油。搅拌均匀成为馅料。
4. 发好的面团揉至光滑分成28-30克左右的小面团。取一个面团擀成圆皮包入肉馅。捏成小包子状摆放入蒸笼静置10分钟。
5. 小笼包冷水入锅。加盖大火蒸制10-15分即可。
小笼包有3种发面方法!
1.最常用最简单的发面方法(和专业包子店大包子发面方法相同):
高筋面粉1斤,加酵母1.5克,泡打粉2克,3克白糖,温水270克
按上面比例把面和匀盖严放置温暖处醒发20分钟即可使用
2.老面加新面发面方法:
按第一种和面方法把面和好(不用醒发),加入上次留置的老面团揉匀可以直接用,无需等待省略面团醒发!
3.加碱面发面方法,将第一种配方中的泡打粉替换成碱面,加入老面和均匀醒发即可!
我是专业做大包子的,不过大包子小包子发面都是同一个原理!欢迎同行们关注点评!
1.准备500g面粉,5-8g酵母粉 注意:通常面粉与酵母的比例是100:1,面粉最好是高筋面粉,酵母超市都有卖。 2.用温开水兑化酵母粉,搅匀,静置5分钟 注意:水温:30℃左右,不宜太高,否则酵母易失去活性。水量:300g左右。 3.把酵母水一点点的倒入面粉中,边倒边搅拌。直到成絮状就可以了。 4.接下来是揉面。 揉面是个体力活,使出你的洪荒之力,利用各种摔打揉搓,直到“三光”就好了。可以揉久一点,至少20分钟以上。面团揉得好,做出的包子馒头也就漂亮,反之成品外皮粗糙,口感也不好。“三光”即:手光、盆光、面团光。 5.发酵 揉好的面团盖上一块湿布,进行醒发。 注意:发酵的温度是关键。面团发酵的最适宜温度是28℃左右(这是酵母繁殖最适温度。) 如果超过35℃,乳酸菌和醋酸菌会大量繁殖,而使酵母菌繁殖得到抑制,引起面团发酸。 6.布轻轻的就揭开了,一点儿都没有粘。醒发成功的面团是这样的,密密麻麻的蜂窝状气团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速食小笼蒸饺的做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速食小笼蒸饺的做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electricalservices-london.com/post/28896.html